西藏的石雕風格最為古樸,分類也極為廣闊,從石窟到摩崖石刻再到各式石碑石像,乃至遍布青藏高原山野之間的瑪尼石。從原始的巨石崇拜到后來的白石崇拜,西藏的石雕藝術(shù)已走過了一段極為漫長的時光。
在西藏的許多地方,雕刻瑪尼石的藝人沒有任何收入,他們自己將雕刻當成最純粹的信仰,刻一塊石頭,等于念百遍經(jīng),所以他們利用閑暇時間,不斷地雕刻著。
由于雕刻瑪尼石是匠人們的自發(fā)行為,因此沒有專門統(tǒng)一的技藝,也沒有整齊劃一的圖案可供參考,再加上沒有兩塊石頭是一樣的,于是,匠人們按照石頭自身的大小、形狀、紋理、材質(zhì)、凹陷而針對性地進行雕琢。佐之以雕刻時的心境、念想、期待和設(shè)計,最終形成一幅轉(zhuǎn)載了匠人自己肆意的想象力與獨特刀法的藝術(shù)品。這些人沒有受過系統(tǒng)的學習與訓練,全憑自己的興趣與想象,結(jié)合自古相傳的一些固定形制,最終雕刻出遍布西藏山水之間無處不在的瑪尼石刻與摩崖石刻。
前段時間,曾有民間慈善家組織西藏農(nóng)村兒童去北京學習,一位學習泥塑的老師為藏族孩子與北京的孩子布置了一個任務(wù),給一塊橡皮泥,讓他們自己發(fā)揮,最后收上來的作品之中,唯有藏族孩子的作品最生動且最具想象力,而城市里的孩子,通常還只停留在將橡皮泥捏圓砸方上。
正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這些人,組成西藏石雕藝術(shù)最堅實的基礎(chǔ)。自古以來,藝術(shù)的生存土壤,就在于一群不懂何為藝術(shù)的人們沒有目的的奉獻,藝術(shù)對他們來講,只是生活,以及為了更好地生活。
木材、石頭這些產(chǎn)于自然的材料,從遠古開始,就伴隨著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建屋架瓴,遮風擋雨。在人們的眼里,這些只知奉獻不求回報的自然之靈無疑是最讓人崇敬的,萬物有靈且美也正是來源于此,不知從何時,人們開始嘗試用木雕與石雕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情感,隨后又開始應(yīng)用于家庭裝飾,幾千年過去了,今天的木雕和石雕又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。